人们都有远离痛苦,追求快乐的本能。肚子饿了,要吃东西,因为吃东西能够缓解饥饿带来的痛苦;心情不好时,会找人倾诉,因为倾诉能够解除我们内心的痛苦。所...
2025-04-21 1 大德开示
人们都有远离痛苦,追求快乐的本能。肚子饿了,要吃东西,因为吃东西能够缓解饥饿带来的痛苦;心情不好时,会找人倾诉,因为倾诉能够解除我们内心的痛苦。所...
2025-04-21 1 大德开示
佛教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,注重于品德的提升、人格的完善、人际的友善、社会的和谐。“十善”是佛教的重要内容,大家只有真正了解,才能深入理解,进而产生信解,发扬十善精神,造福社会人群。一、什么是十善...
2025-04-21 1 大德开示
人们常讲:“开悟的楞严,成佛的法华。”大意是说,《楞严经》是讲开悟的,《法华经》是讲成佛的。那么什么是开悟呢?什么又是成佛呢?两者又有怎样的关联呢?通常人们的认识是:开悟就是明心见性,也就是见道的境地...
2025-04-21 3 大德开示
很多在家居士来寺院作了几天义工以后,内心对佛法的体会比在家时要深很多,不少人问及在家修学不能很快进步的原因在哪里?原因有很多,首先要认识清楚在家修学容易犯的错误,然后纠正他,就可以很快进步。一、著于文...
2025-04-21 4 大德开示
当今社会中,有很多善良的人在用自己的善行使我们的社会变的更加和谐美好。有人会用自己的善心去帮助贫困的学生;也有人会在清晨的街头,向匆忙的行人奉上一杯温暖的爱心粥;还有人会在危难的紧急时刻,奋不顾身地伸...
2025-04-21 3 大德开示
我们常听到“心想事成”的祝愿,如果你仅仅把它作为祝福语的话,未免太简单了。其实它里面蕴含着丰富的道理。佛教讲“一切唯心造”、“心生则种种法生”。心的力量是无穷的,一切的法都是从心而生起的。...
2025-04-21 5 大德开示
问:如何看待欲望?欲望不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吗?答:自古以来,无论是世间道德还是出世间宗教,大多对欲望持否定态度。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对立起来,提出“灭人欲,存天理”的主张。而以佛法观点来看,欲...
2025-04-20 7 大德开示
在世间法当中,如果有人说谁将会成为考试官,那很多想得到功名的、想做官的人就会多方巴结。就好像现在,如果这个教育部下来考什么的考试官,这个考生的家长...
2025-04-20 9 大德开示
不管有没有意识到,实际上人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追求快乐和远离痛苦展开,这种离苦得乐的本能驱动着人们去行动。那么,为何会苦?如何得乐?有爱就有苦,苦从爱生。邻家孩子考试不及格,顶多安慰一下,自己的孩子考差...
2025-04-20 6 大德开示
1.看看《妙法莲华经》到底“妙”在哪里?智者大师光讲这个“妙”字,三个月还没讲完。 2.打开《法华经》,尝尝“醍醐”的味道!《法华经》在“五味”...
2025-04-20 7 大德开示
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,即执著有个自我。因为我执,就和众生有了自、他的对立,由此带来新的痛苦。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,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,烦恼往往也...
2025-04-19 11 大德开示
问:佛法是如何定义善恶行为的呢?答:首先,善的行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安乐。比如布施这种善行,既能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贪心和吝啬,使人格得到净化,还能招感未来福报。其次,善的行为不仅对自身有利,更能对其他...
2025-04-19 9 大德开示